在2025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举办期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成效获得与会人员肯定。其主要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采用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在草原生态恢复、草产品加工、牲畜养殖等方面取得成果,实现了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草原增绿。具体成效如下:草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通过刈割利用下退化草原快速修复等技术,实现改良后天然草场牧草平均产量提高1.2倍,优质牧草比例由26%提高到63%,截至2024年,相关技术已在呼伦贝尔推广超138万亩。特泥河农牧场公司采取养分回补、原状覆播、鼠害防治等方式,对辖区内130万亩天然草原进行综合治理,草原植被盖度达80%以上,牧草产量每亩提高25-30公斤。人工饲草种植技术突破:集团成功研发苜蓿一年三刈技术,实现增产240公斤左右,亩成本效益突破500元。特泥河农牧场公司扩大苜蓿三刈技术应用规模,2025年预计三茬合计折合干草亩产600公斤,亩效益增加超百元。此外,还试点燕麦草“双种双收”和“晚种晚收”等创新模式,人工饲草亩产量约天然草产量的5倍以上、营养价值达3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当地草原的载畜压力。草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利用饲草裹包发酵技术降低损失50%,4年累计增加收入约1000万元,该技术可使牧草营养成分损失率低、发酵品质优、储存时间长达2-3年,已在垦区部分农牧场推广应用。牲畜养殖模式优化:探索出呼伦贝尔羊“两年三产”繁殖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25%。通过品种改良,培育出红头羊新品种群,组建起1700余只核心群,并发布企业标准。同时,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为肉羊提供多元化日粮,满足不同养殖户需求,提升养殖效益。形成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建立了集“天然草地改良—人工饲草种植—草产品加工—畜牧高效养殖—畜牧产品追溯”于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形成16项标准化技术标准(规程)以及22项合作技术成果,为解决草原超载过牧、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智慧化管理助力草畜平衡:应用草地智慧化管理技术,对草地、家畜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建立草地产量与畜群需求动态匹配模型,实时计算载畜量阈值,避免过度放牧。利用草地生产力实时监测技术,依据科学数据进行精准放牧和草地管理,还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饲料精准投放等功能,提高畜群繁殖效率和生产性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