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25年三季度突破7.1关口,这一汇率波动背后是美联储政策转向、中美经济基本面分化以及全球货币体系重构等多重国际博弈的结果。美元疲软虽呈现长期趋势,但短期仍受多因素拉锯;人民币升值则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折射出全球货币格局的深层变革。 美元疲软:长期趋势确立但短期存在变数美元的疲软态势由政策、经济和结构性因素共同驱动,长期贬值趋势基本明确,但短期内仍面临多空力量的博弈。长期疲软的核心驱动力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2025年9月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年内已降息25个基点,市场预期年底前还将再降息一次,2026年降息幅度或达125个基点。这一宽松周期直接削弱了美元的利差优势,导致资本流出美国资产。例如,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至近四个月低点,中美利差收窄进一步降低了美元吸引力。 美国经济基本面承压:尽管2025年二季度美国GDP增速终值上调至3.8%,但增长主要依赖进口大幅下降(环比降29.3%)和个人消费支出增加(环比增2.5%),基础并不稳固。市场普遍预测三季度增速将放缓至1.5%,就业数据疲软更强化了经济降温预期,进一步压制美元指数。 美元霸权根基动摇:美元已连续三年相对购买力平价高估超过20%,同时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双重失衡加剧了美元高估压力。此外,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干预(如试图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以推动降息),削弱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导致美元避险属性下降,资金转而流向黄金等资产。短期变数与支撑因素:美元短期内不会持续单边下跌。一方面,美国资产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仍具优势,外国持有美国资产规模达数万亿美元,大规模抛售尚未出现;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引发短期避险需求,推动资金阶段性回流美元。例如,美元指数在9月虽整体走弱,但仍在97.62附近震荡,显示出一定韧性。 人民币破7.1: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的共振人民币升值并非单纯的被动跟随美元走弱,而是国内政策调控、经济韧性与国际资本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体现了中美在货币与经济领域的博弈。人民币升值的直接诱因 外部环境利好:美联储降息带动美元指数年内贬值11%,为非美货币创造了升值窗口。截至2025年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上涨434个基点,涨幅0.6%,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同步走强。 国内政策主动引导:中国央行通过连续调升中间价释放稳定汇率的信号,同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例如,央行明确表示“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增强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 外资流入与结汇需求增加:2025年国内股市表现强势,吸引外资加速流入,带动结汇需求上升,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升值。此外,中美经贸磋商的积极进展也改善了市场情绪,降低了外部摩擦对人民币的压力。国际博弈的深层体现:人民币汇率突破7.1,本质上是全球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的缩影。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干预,损害了美元的国际信用,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和稳增长政策构筑经济韧性,提升了人民币的资产吸引力。例如,《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报告指出,跨境支付网络碎片化趋势下,区域性本币结算兴起,长期将对美元霸权构成压力。 未来走势:双向波动中博弈持续人民币汇率“破7”与否仍取决于多重因素的拉锯,而美元疲软的长期趋势虽明确,但过程将充满波折。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未来人民币能否持续站稳7.1关口,取决于外资流入的持续性、中美关税谈判进展以及国内经济数据表现。中信证券指出,若美国经济超预期衰退或美联储降息幅度加大,人民币可能进一步升值;但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或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汇率可能重回双向波动区间。美元疲软的不确定性:尽管德意志银行、东方汇理等机构普遍看跌美元长期走势,但短期需关注美联储降息节奏与美国经济数据的博弈。例如,若美国就业市场意外回暖,可能延缓降息进程,支撑美元反弹。此外,全球央行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如减少美元占比)将长期压制美元,但这一过程缓慢且可逆。总体而言,美元疲软的长期趋势已基本确立,但短期受经济数据、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仍具韧性;人民币突破7.1是内外因素共振的结果,背后体现了中美在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和全球货币话语权上的博弈。未来,“稳中有升、双向波动”将是人民币汇率的主基调,而全球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进程,将持续为这场国际博弈注入新的变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