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央行时隔8个月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开展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同时搭配240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此次操作不仅是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精准举措,更暗含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与长期调控思路的调整,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重启背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流动性管理需求此次14天期逆回购的重启,核心是应对季末、长假叠加的流动性缺口,具体驱动因素包括:跨节与跨季资金需求激增:2025年国庆、中秋节假期长达8天(10月1日-8日),长假前居民取现需求上升,叠加9月末季末银行资金考核压力,机构预防性资金需求显著增加。华西证券数据显示,央行通常在春节、国庆前一周左右开启14天期逆回购,提前操作可避免节后资金集中到期引发波动。市场流动性承压加剧:9月下旬资金面面临多重扰动,包括1.83万亿元逆回购集中到期、奥美森北交所上市冻结6000亿元资金、3000亿元MLF到期等。同时,9月银行融出水平持续回落,9月15日-19日日均融出量降至3.16万亿元,较8月减少17%,进一步加剧流动性紧张。货币政策基调的延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明确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潘功胜行长也强调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融资成本下降”。14天期逆回购的重启是对这一基调的具体落实。 二、操作创新:机制调整强化政策利率体系与以往不同,此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首次采用“美式招标”(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这一机制变革具有深层意义:工具属性的转变:此前14天期逆回购利率固定为7天期利率加15个基点,具有政策利率属性;改为美式招标后,其与MLF机制对齐,转变为数量型流动性管理工具,利率由市场竞价形成。中信证券明明指出,这有助于构建“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核心政策利率、其他期限利率市场化”的调控体系。精准满足差异化需求:美式招标允许不同机构以不同利率中标,能更好适配银行、基金等各类机构的资金需求,提升流动性投放效率。例如,资金缺口较大的中小银行可通过较高利率获得足额资金,而大行则可在较低利率区间参与。 三、市场影响:短期维稳与长期预期引导操作落地后,市场利率与机构情绪呈现结构性变化:短期资金面波动收窄:9月22日操作当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0.75bp,缓解了此前因中美元首通话引发的利率上行压力。尽管后续央行未连续开展14天期逆回购引发市场疑虑,但全周公开市场仍净投放4240亿元,且9月25日MLF超额续作3000亿元,最终稳住市场情绪。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理顺:随着14天期逆回购转为数量工具,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锚地位得到强化,有助于提升短端利率向中长端的传导效率。东方金诚王青预测,后续中长端市场利率上行空间有限,10月资金利率中枢或回落至7-8月水平。工具常态化预期升温:财通证券研报指出,14天期逆回购有望打破“仅节假日使用”的惯例,成为跨月、税期等关键时点的常规工具,未来操作频率或显著提升,进而带动银行加权负债成本下行。 四、未来展望:流动性管理将更趋灵活精准结合央行表态与市场环境,后续货币政策操作可能呈现以下特征:工具组合多样化:除14天期逆回购外,央行或进一步搭配MLF、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平滑资金投放节奏。例如,10月可能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对冲流动性缺口。紧盯内外平衡:潘功胜行长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兼顾内外”,短期内追随美联储降息的概率较低。未来操作将在维持国内流动性充裕的同时,兼顾人民币汇率稳定。聚焦实体经济支持:流动性投放将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倾斜,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消费提振与有效投资扩大,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