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消息,截至2025年6月,全国累计受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5.8万件,颁发登记证书近3万件,登记主体超90%是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在多个方面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数据权益:例如浙江率先将数据知识产权写入地方法规,赋予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的初步凭证,有效保障了数据权益。北京市审结全国首例涉及取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的数据竞争案件,认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在司法程序中具备初步证据效力,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司法实践参考。促进数据流通交易:登记数据已覆盖了9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的83个,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登记数量位居前三,占比超过50%。数据知识产权的广泛覆盖和认可,有助于打破数据流通壁垒,促进不同行业的数据交易和共享。推动数据资产化:国网北京海淀供电公司对“海淀智慧能源城市大脑—电力看双碳监测数据集”进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并实现北京市首笔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数据资源入表,为电力数据资产化、产品化、市场化积聚起“进”的势能。助力企业融资增信:截至2025年6月,数据知识产权累计融资增信金额超过100亿元,交易许可金额超过5.8亿元,证券化金额超2亿元。例如合肥公交集团“智能出行服务数据集”等四项数据知识产权成功质押融资2000万元,实现了数据资产增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速达23.1%。数据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的数据创新成果得到保护,激励企业加大在数据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创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