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近期新增受理汉盛(上海)海洋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盛海装”)的IPO申请,这家深耕海洋装备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此次冲刺北交所既承载着国产船舶配套设备突围的行业期待,也面临着北交所审核周期拉长等现实挑战。以下从公司基本面、核心竞争力、行业背景及IPO前景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公司基本面:业绩高增长与产品结构优化汉盛海装的核心业务聚焦海洋船舶及工程领域的水资源与环保设备,具体涵盖板式造水机、反渗透造水机等供水处理设备,以及船用焚烧炉、EGR洗涤水处理系统等排放处理设备,同时兼顾船用备件销售。从财务数据看,公司呈现“营收利润双高增”态势:2021-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5.80%、47.99%、47.88%,2023年营收突破1.95亿元;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超40%,毛利率稳定在40%-50%的较高水平,其中2023年排放处理设备收入同比增加4343万元,备件产品毛利率更是攀升至74.92%。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创新产品的突破。公司研发的EGR洗涤水处理系统是全球首台通过中国船级社(CCS)认证的船舶主机废水处理设备,该产品解决了EGR双燃料主机烟气洗涤水的排放难题,2023年获得CCS认证后迅速打开市场,目前已进一步取得美国船级社(ABS)认证,法国船级社(BV)认证也在审核中。从收入结构看,排放处理设备占比达43.06%,已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供水处理设备占比38.18%,两者合计贡献超80%的主营业务收入。 二、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与全球化客户布局在船舶配套设备这一技术密集型行业,汉盛海装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技术研发优势: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取得专利160项(含发明专利13项),研发团队稳定且经验丰富。其产品通过了ABS、BV、CCS等全球九大船级社及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的认证,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尤其是EGR洗涤水处理系统,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通过CCS同级别认证,国际上仅阿法拉伐等4家企业有竞品,但公司产品在创新性和稳定性上更具优势。客户资源壁垒:公司客户覆盖全球造船业巨头,包括中国船舶集团、中集集团等国内造船十强企业,以及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等全球造船十强中的八家企业;海洋工程领域客户则涵盖中国海油、荷兰皇家壳牌等国际能源巨头,并多次被中集集团、招商局集团等评为“优秀供应商”。国产化替代机遇:长期以来,全球船舶配套设备中高端市场由境外厂商主导,而我国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5%以上。汉盛海装的造水机、焚烧炉等产品已实现部分进口替代,随着国产设备性价比优势凸显,有望进一步抢占国际厂商市场份额。 三、行业背景:造船业高景气度支撑需求公司所处的船舶配套设备行业正迎来多重利好:从行业周期看,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55.0%,三大指标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32%,为配套设备企业提供了充足的需求支撑。从政策层面,《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推动本土化配套率提升,叠加国际航运环保标准趋严(如MARPOL公约对船舶排放的要求),公司的EGR洗涤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等环保设备面临更大市场空间。从市场规模看,我国船用配套设备行业营收从2021年的85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13亿元,年增速18.7%。随着造船业手持订单逐步交付,以及新能源船舶对节能设备需求的增加,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度,为汉盛海装的业绩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四、IPO前景:北交所审核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此次汉盛海装冲刺北交所,既面临行业红利的加持,也需应对北交所IPO审核的现实挑战:机遇层面:北交所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汉盛海装作为上海市、江苏省两级“专精特新”企业,与北交所定位高度契合。其2023年净利润超4000万元(按毛利率推算),远高于北交所上市的盈利门槛,且核心产品具备技术创新性,符合北交所对“创新性”的审核导向。挑战层面:当前北交所正面临“堰塞湖”压力,截至2025年9月待审企业达168家,平均审核周期长达306天,且终止率达37.6%(高于创业板的28.5%)。审核重点聚焦创新投入的真实性、业绩驱动逻辑等,汉盛海装需在问询环节充分论证技术优势与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此外,公司存在预付账款增速高于营业成本增速等财务指标异常,可能成为审核问询的重点。若此次IPO顺利通过,汉盛海装有望借助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强研发,巩固在国产船舶配套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但需警惕审核周期拉长带来的财务数据更新压力、合规成本增加等问题,以及行业竞争加剧、国际航运市场波动等外部风险。
|
|